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 新国标推动行业洗牌

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 新国标推动行业洗牌。近日,工信部发布了《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》,将于2026年7月1日实施。新国标将动力电池"不起火、不爆炸"改为强制性要求,被称为"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"。

新国标通过严格的测试来保障电池安全,缓解公众对新能源车自燃风险的担忧。对于行业来说,这将增加汽车的研发成本,短期内可能引发行业洗牌,推动产业集中化和技术标准化。

与2020版相比,新国标要求电池在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,并应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,确保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。截至去年2月,受访的36家整车和电池企业中,已有78%的企业具备相关技术储备,另有14%的企业预计将在2026~2027年具备此项技术。

目前,多家动力电池厂商正在电芯安全与结构设计上进行布局,以提高电池安全性。例如,广汽埃安推出了弹匣电池技术,通过创新的"分舱隔离"设计和高效的隔热层、吸热层提高了电池安全性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通过改变电芯形状和排列方式,在针刺测试中表现出色。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则采用了液冷技术和模块化设计,有效防止热失控并提高整体安全性。

近期,多起电动车碰撞起火事故引发了公众对电动车安全性的质疑。尽管许多车企和电池厂商在宣传中强调其电池的安全性能,但实际事故中电池包内可能涉及多个电池单体同时热失控。此外,实验室测试与实际事故场景存在差异,导致测试结果的客观性和权威性受到质疑。

中国质检协会汽车专委会副理事长王旭东指出,在过往的第三方检测中,有主机厂私自篡改数据或删除不利数据,也有主机厂和4S店拒不配合提供真实数据,这些行为影响了车辆事故的权责判定。

新国标规定,对于新申请型式批准的车型,相关要求将于2026年7月1日实施;已获得型式批准的车型,则需在2027年7月1日前完成改造或退出市场。这意味着已获批车型有一年的过渡期,但需在2027年前完成改造或退出市场。预计2026年下半年将出现旧款车型降价清仓潮。为了提升电池安全性,电芯和电池包的设计与制造需要进行多项改进,这将显著增加研发和生产成本,进而传导至电动车的整车价格,行业将迎来进一步洗牌。

发表评论

0 评论